三、静电的定量研究阶段
1.库仑发现库仑定律
库仑(1736—1806),法国工程师、科学家。
1784年,库仑研究了金属丝的扭力,提出了金属丝的扭力定律,给出了一种新的测量极小力的方法。
1785年库仑开始电学研究,他设计了精巧的扭称,使它能够直接测量不同距离下电荷间微小的静电力,并且确立了平方反比定律—库仑定律: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,与他们之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,与他们的电量的乘积成正比。
早在库仑之前,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(1731—1810)已开始对电荷间的作用力进行了研究。
1777年,卡文迪许得出“电的吸引力和排斥力,很可能反比于电荷间距离的平方”,“物体中多余的电几乎全部堆积在紧靠物体表面的地方,物体其余部分处于中性状态”的结论,遗憾的是,他一直没有公开自己的成果,知道19世纪中叶,英国物理学家威廉·汤姆逊,才在卡文迪许的手稿中发现这些珍贵资料。
库仑定律的发现,使电学研究进入了定量科学研究阶段,为静电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1881年第一届国际电学大会决定用库仑作为电荷量的单位。
2.法拉第提出场的概念
法拉第(1791—1867),英国物理学家、化学家,他奠定了电磁学的基础。
1831年,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。
1837年,法拉第最先提出了场的概念。他指出:电和磁的周围都有场的存在。打破了“牛顿力学”超距作用的传统。
1838年,他又提出电力线的新概念来解释电、磁现象。这是物理学上的一次重大突破。
法拉第设想,在带电体的周围存在着一种从电荷激发出来的、连续的物质,起到传递电力的媒介作用,他把这种物质称为电场。
1852年法拉第又提出了电场线的概念,使人们能够形象的理解电场。场的概念和场线的模型,是对当时传统观念的一个重大突破。
1844年,法拉第的力线学说发表时,起初并未引起科学界的重视。当麦克斯韦用精确的数学方法描述电磁时,他那严密的数学结果与法拉第的描述完全一致时,才被科学界认可
3.静电理论的进一步完善
1897年,汤姆逊通过对阴极射线本质的研究,发现了电子,电子带负电。
1911年,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试验,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学说,并于1919年用高能α粒子从氮原子核中打出了质子,通过大量的试验证明,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成分,质子带正电。
至此,静电的产生过程完全清晰: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是原子,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。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,质子带正电,中子不带电,电子带负电。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。不同物质摩擦时,电子在物体间发生转移,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,失去电子的物质带正电,这就是摩擦起电的实质。